作者: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的提出,我国的煤电行业面临着保供与低碳转型的双重压力。如何支持煤电企业的有序、公正转型?转型金融被业界寄予厚望。
从颇受争议到渐成共识,转型金融已经引起全球广泛关注,政策制定等各项工作进入加速期。国际上,2022年11月由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发布的《G20转型金融框架》确立了包括转型活动标准、信息披露要求、转型金融工具、政策激励以及公正转型在内的转型金融五大支柱。在国内,中国人民银行积极推进国内转型金融体系的建设,牵头制定首批重点行业的转型金融标准,预计将涵盖煤电、钢铁、建材和农业。
“中国继成为全球绿色金融最大市场之后,有望成为全球转型金融的最大市场。”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金院院长马骏表示,因为中国实体部门低碳转型的需求很大,转型金融可以支持的经济活动总量也很大。
“难以识别”成为第一道拦路虎 标准制定正在路上
相比于狭义的绿色金融专注于支持具有环境生态效益的绿色行业,转型金融更多着眼于对高排放高污染行业进行绿色低碳转型的金融支持。
在我国,转型金融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在“双碳”目标下,我国煤电行业面临着保供与低碳转型的双重压力。包括煤电在内的高碳行业不属于传统绿色金融的支持范围,这些行业内的企业往往还面临着杠杆率较高、信用风险较大等问题,难以获得资金支持其低碳转型。
“煤炭资源地区转型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煤电企业的转型是其中的关键所在。如果企业在转型过程中无法获得融资,则难以确保实现转型目标。在目前的落地实施中,转型金融规模和产品类型都非常有限,需要调动更多类型的金融资本参与到转型金融中来。”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洁清强调。
但是,这并非能“一刀切”谈论支持与不支持的问题。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最大的瓶颈在于无法准确判断企业和项目是否真正实现了有效转型。例如,9月底,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北京大学国发院宏观与绿色金融实验室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联合发布的《转型金融支持煤电行业低碳转型的机制研究》系列第二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即提出,由于转型金融体系建设刚刚起步,五大支柱尚不完备,因此,金融机构目前开展转型金融面临若干障碍,导致其不敢或不知道如何提供转型金融服务。其中,最核心的瓶颈就是缺乏识别可信转型主体(企业和项目)的依据。国际上部分监管机构与金融机构提出了高碳企业在申请转型金融支持时应披露完整可信的转型计划,但我国暂时没有可参照的披露转型金融支持煤电企业低碳转型的机制研究框架。
相关的研究工作正在推进过程中。马骏表示,目前地方层面已有一些很好的探索试点,人民银行也在推进国家层面的转型金融标准及配套政策。接下来的工作重点之一是研究和探索在企业层面如何制定转型计划,包括设定科学的转型目标、路径与投融资计划,以及如何考虑及纳入公正转型要素。
那么,转型计划的披露背后如何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呢?作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之一的衢州在这方面多有探索。“我们面临的最大痛点是很多数据的公开化或者平台支持度的问题。”中国工商银行衢州分行行长陆益民介绍,衢州市在市政府牵头下,积极打造碳账户金融服务平台,把行业数据进行统一政府平台数据化,通过数据平台化后为每个企业生成了碳征信报告。
“作为金融机构,我们会根据企业碳征信报告发放贷款,对客户贷款的准入优惠包括后续风险的掌控都有一定的主动权,也推动了工行这两年在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发展上有比较大的进展。”陆益民说,“这两年我行总计投放了约123亿元的碳账户贷款融资,定价也比较优惠,碳账户贷款融资利率基本低于平均利率30个基点,市场主体的获得感也很高。”
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食品与自然资源部主任付晓天则回应了当前农业领域缺乏权威的第三方认证机构等挑战。据她介绍,当前地方上开展了一些农业减排固碳的认证试点。例如,江苏省开展了农业减碳的认证制度和零碳农产品的认证,目前已有企业获得了零碳农产品的认证;此外,国家层面,农业农村部开展了农产品的碳标签和生态农场,包括农业绿色发展评价体系。未来,相关探索还将持续推进。
优化激励 关注多重外部性
实际上,在转型金融推进过程中,除了项目本身的影响,业内专家也提示,要关注多重外部性。
大唐碳资产管理公司资深专家李依提出,转型金融在支持煤电企业低碳转型的过程中,除了关注碳减排之外,还应关注现阶段煤电在能源多元化转型以及能源安全保供方面的正外部性。
“‘双碳’目标下,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比例将逐步提高,电力调峰需求也随之增加。转型金融应支持煤电企业开展深度调峰、热电解耦等煤电灵活性改造的技术路线探索,从而提高电力系统的灵活调节能力,以及在长期更好地保障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李依建议。
张洁清则强调,要调动更多类型的金融资本参与到转型金融中来,地方政府也需出台更多政策措施激励社会资本的参与。
对此,《报告》提出要建立转型企业库和转型项目库。基于国家或地方层面的煤电转型标准,政府部门应建立转型企业库与项目库,在此基础上,匹配相应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转型基金、专项资金、贴息、补贴、担保、土地与能源指标等金融、财税、产业政策协同支持机制。
湖州市金融办副主任黄丁伟分享了湖州在政府激励方面的实践经验。据他介绍,湖州目前已有6批、66个项目进入了转型金融支持项目库。这是政府根据转型金融目录、经过第三方评审后筛选的项目。“入库意味着就获得了软性的政府贴标,政府承认这是合格的转型项目,金融机构就大大减少了对该项目是‘假转型’的担忧,更愿意进行相应投资。”马骏解释道。
黄丁伟透露,湖州对入库的企业要求比较高,企业承诺的转型目标要优于政府规划目标,并且要在降碳的同时实现高质量发展;不仅碳排放强度要下降,同时也要设立中期乃至远期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他表示,根据企业的承诺,到2025年末平均碳强度将较2020年行业基准值下降近40%。
在具体政府激励方面,黄丁伟表示,湖州提出,转型的成本不应该让企业独自承担,应该由社会共同承担。例如,湖州对企业转型贷款按照转型融资的千分之五予以贴息,即贴息50个基点;同时,政府也要求企业强化信息披露,通过数字化碳账户平台,按季度跟踪企业的碳排放,评估其转型效应,跟踪转型进度,向金融机构进行披露、向企业进行反馈。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