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一般奖励已得到充分验证与广泛认可的研究成果。爱因斯坦没有因为最为知名的相对论而获诺奖,正是由于相对论在当时条件下还难以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然而,2018到2021年三年时间中,诺贝尔奖两度颁发给了仍具有一定争议性的气候变化问题的研究。特别是,20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从事“人类二氧化碳排放与全球气候变暖之间关系”研究的真锅淑郎和Klaus Hasselmann。(上一次是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从事气候变化宏观建模的William Nordhaus。)
图:真锅淑郎和Klaus Hasselmann
气候变化是否真的会(已)因人类活动而加剧,其是否只是地球的规律性变化?气候变化本身是否真的是一件坏事?这些问题在科学界实际上暂无定论。即使是最为热心气候变化问题的群体——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其评估报告中给出的答案也只是“气候变化非常可能由人类活动引起”这个非确定性的回答。因此,真锅淑郎和Klaus Hasselmann获奖后,不乏有声音质疑此次诺奖,甚至认为政治因素在此次评选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那么,为何仍具争议的气候变化问题,能再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关注呢?笔者认为至少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气候变化已无可争议地带来了人们所厌恶的“不确定性”(风险),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二是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需要各学科领域最前沿的知识方法;三是诺贝尔奖委员会希望发挥对社会的引导功能。
其一,当下来看,气候变化最大的问题也许还不是变化的实质性发生或加剧(不一定必然发生),而是变化“潜在发生或加剧”这一巨大的不确定性(风险)本身,即“气候变化相关风险”(climate-related risk)的切实存在。气候变化相关风险一般可分为物理风险与转型风险两类。前者是指气候变化若发生或加剧后,带来的海平面上升、热浪等对人类经济社会的物理性冲击;后者是指为防范或应对气候变化的发生,人类社会采取一系列经济转型措施,对传统经济活动造成的冲击。无论前者还是后者,这样的风险都可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成本,是多数人所厌恶的。
因此,开展气候变化问题的研究、控制潜在造成升温的温室气体排放,从而或多或少降低气候变化相关风险,便是十分重要的了。这好比虽然我们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未来是否会得大病,但多数人还是会选择为自己购买保险,以对潜在的重大风险做到未雨绸缪。更何况,根据IPCC报告,科学家群体已经认为“气候变化非常可能由人类活动引起”。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关注人类重大问题的诺贝奖委员会,支持气候变化相关问题的研究,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其二,气候变化不是单独一个学科的问题,人类需要各学科领域最前沿的知识方法解决该问题,而这这些知识、方法,也正是诺贝尔奖所关注的。气候变化很可能是由人类粗放的经济活动与过度的温室气体排放所引起,而改变经济活动、控制排放、减少历史排放产生的影响,则不是通过经济学或物理学单独一个学科可以实现的。如何转变传统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发展模式,如何在转型过程中不影响既有生活水平并保持合理增长,是经济学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制造更为清洁低碳的能源、如何提高现有生产过程的资源使用效率、如何消纳吸收已有过度的温室气体存量,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理工学科需要联合攻关的问题。近期我国研发的“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淀粉”的技术,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如何在各国各群体间公平地分配排放权配额、如何保证排放权与发展权的代际公平、如何形成有效的国际国内控排规则,是政治学、哲学、法学等文科需要应对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各学科最为前沿的研究方向。其中的任何突破性进展,都值得包括诺贝尔奖在内的重要学术奖励。实际上,这些前沿问题所涉及学科,已超过诺贝尔奖所关注的全部领域。人类社会现今的诸多议题,例如气候变化与人工智能,都已不是一个学科、一种方法能够覆盖的。相关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多学科、多种前沿方法的联合运用。这也是我国目前高度重视交叉学科发展的原因。
其三,除了问题本身的重大意义,还不得不说到诺贝尔奖(以及世界上绝大多数学术荣誉)希望发挥对社会的引导功能。正如真锅淑郎在获奖后的采访中所说:“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楚地了解到,气候变化正在一步步成为人类的重大危机。这才是我获奖背后的意义。”实际上,若不是奖励发现希格斯玻色子这样的新近重大成果,诺贝尔奖可以授予过往几十年中有重大发现的很多科学家(只要其仍在世)。如何在这些有重大发现的科学家中进一步选取最终获奖人,笔者认为诺贝奖委员会还是会考虑当下社会的重大议题。奖励某些重大议题既能对社会形成积极引导,又能进一步扩展诺贝尔奖的影响力,那么这些议题便会成为诺贝奖委员会的优先考虑方向。而在全球推动“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气候变化,便是这样的议题之一。
实际上,诺贝尔经济学奖在2018年授予William Nordhaus后,已对学界产生了良好的引导作用。现如今,“气候变化经济学”已成为经济学中的一个新的热点方向,在推动经济低碳转型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其实不仅是经济学,为了实现减碳目标以应对气候变化及其不确定性,各个学科都已开始了广泛的研究。近一年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高校纷纷成立了各具特色的碳中和或“双碳”相关研究院(所、中心),中央财经大学更是早在2016年便成立了绿色金融研究院,运用行业特色手段助力低碳可持续发展。
相信通过推动人类重大问题的多学科研究,中国也将成为培养诺奖级成果的沃土。
作者:
潘冬阳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助理教授、双碳研究院研究员
王 遥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
原创声明:
如需转载、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出处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